1932年和2019年,中国人的梦想分别是什么样?
2019-12-02 08:55:21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   点击:

       近几天,#2017和2019的对比#挑战在互联网上火了,网友们纷纷上传2017年和2019年的对比照片,看变化、看成长、看收获。变化的不仅仅是生活,还有我们的梦想。你知道1932年和2019年,中国人的梦想分别是什么样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隧道,听几个关于“中国梦”的故事。
 
  80多年前,中国人的梦想是什么?
  1932年11月1日,近代中国一份有影响的综合性刊物《东方杂志》发起了全国性“征梦”活动,向全国各界人士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二是“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
  这一活动激起热烈回响,截止到12月5日,共收到160多封答案。1933年元旦出版的《东方杂志》以83页的篇幅一下子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其中包括了胡适、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茅盾、俞平伯、郁达夫、邹韬奋、林语堂、梁漱溟、朱自清、叶圣陶等大批人们所熟知的知识分子。

   

  1933年1月1日,《东方杂志》第30卷第一号(新年特大号)用了78页篇幅刊登了142人的梦想。这是丰子恺为这期特刊画的封面,他的梦是:一个儿童在水盆里洗清地球仪上中国覆盖的污垢。
  正如东方杂志总编胡愈之在征稿信中说:“在这昏黑的年头,莫说东北三千万人民,在帝国主义的枪刺下活受罪,便是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都沦陷在苦海之中。”在那一年,东三省沦陷,“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人们每天要面对衣食无保障、无和平、无安全感的生活,现实带来的困惑与绝望在人们对于梦想的渴望中一览无遗:
  《现代》杂志主编施蛰存梦想中国是“一个太平的国家,富足,强盛。中国人到外国去不被轻视”;
  燕京大学教授顾颉刚梦想未来中国“没有人吸鸦片、呑红丸”,“每个人都有知识,无不劳而获的人”;
  《中学生》杂志编辑叶圣陶的梦比较实在:“个个人有饭吃,个个人有工作做;凡所吃的饭绝不是什么人的膏血,凡所做的工作绝不为充塞一个两个人的大肚皮。”
  ……
  当时的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诗人、作家、红学家俞平伯也在回信者之列。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俞平伯在信中说:“我没有梦想”。
  类似的回答还有不少。现代散文作家孙伏园说:“在这漫长的冬夜里,我们有的是饿,有的是冷,有的是虱子和跳蚤,有的是刺客和强盗,还哪儿来的一两个甜蜜的舒适的梦?”
  作家巴金说:“在现在的这种环境中,……只能够使我做噩梦。”
  《东方杂志》编辑部人员对所有“征梦稿”进行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在这次面向全社会的征梦活动中,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大众没有一人写“征梦稿”。这些占当时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工人及普通职员等,现实的压迫、艰难的处境,使他们要面对和解决的就是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连做梦的心思和条件也没有。即便有一点小小的愿望,也无法用纸笔表达出来。这是何其令人感慨:国家失去尊严,民族饱受屈辱,一个处于黑暗的中国,个人何敢言梦?
  近代以来,面对岌岌可危的山河潦倒,面对遍体鳞伤的家国现状,盼山河不再破碎、盼民族走向复兴,那时的中国梦,是中国人心底共同的隐痛。然而,真正伟大的民族不会在苦难中沉沦,反而会从苦难中坚强奋起。  

  2019年,你的梦想是什么?

  近年来,不少新闻媒体、单位机构举办过“征梦”活动,海量的参与人数,丰富的个人梦想,热烈的讨论与回应,与80年前真是云壤之别。我们不妨一起来看几个平凡人的追梦、圆梦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冉光辉, 2010年他牵着当时只有三岁儿子的一张照片在网络走红,成为网友心目中的硬汉:肩上扛着的是家庭,手上牵着的是未来。
  冉光辉所从事的职业在重庆被称为“棒棒”,这是对进城农民工“挑夫”的特定称呼。二十多年前,他和妻子一起进城,为了尽量能让家人过上好的生活,他把自己变成了“拼命三郎”——每天早上五点就出去搬货,常常得光着膀子,否则身体跟编织袋没有摩擦力会打滑,后背常常被磨得通红。搬着半人高的编织袋,每天爬坡上坎走三四千级台阶那都是常有的事,而一趟下来的报酬仅仅只有十块钱。但是这位硬汉从来没有抱怨,他说:“力气是拼出来的,我能靠自己为他们撑起一片天!”

   

  这张照片当年因为表现“棒棒”们的艰辛而走红,而在几年后,艰辛有了励志的结局:就在2017年,冉光辉夫妻俩拿出这二十几年来的积蓄,在重庆新华路贷款买下了一套60平米的房子。在新房里拍摄的照片上,冉光辉和长大了的儿子衣着整洁,面带微笑。“以前租的老房子光线差,娃儿学习很恼火”,他的儿子冉俊超现在上初中了,听话又懂事,立志长大成为一名军人。

   

  冉光辉用拼出来的力气撑起了一个家,无数像他这样的劳动者也用他们的双肩挑起了幸福的重担。对普通人来讲,这就是中国梦最美好的样子:能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衣食无忧的稳定生活,换来子女更好的教育条件,换来未来更美好生活的可能。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每天都能朝着自己的梦想奋力前行,就是最大的幸福。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张泉勇,家住上海的最西端——青浦金泽南新村。在南新村的边上有一条叫东蔡江的小河,河的对岸则是位于江苏的周庄古镇。两地常年是摆渡来回,渡口已经运行了超过百年,而连接两岸的渡船,也促成了不少上海和江苏的跨省联姻。

   

往来两岸的渡船
  二十二年前,张泉勇把妻子从周庄迎娶过岸,当时他许下了这样一个诺言:“你嫁给我吧,听说这儿很快就要造桥了。有了桥,就什么都方便了。”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桥却一直没有架起来。张泉勇每次和妻子回娘家还是得坐渡船,而且一般不敢留下来吃晚饭,因为天一黑船就得停,绕路回来得多花四十分钟。每天晚上的五点半是最后一班船出发的时间,但通常都会再等一等——有不少村民在对岸的周庄上班,都得搭最后一班船回家。除了晚上船不能开,遇到台风、大雾天还得停航。造桥几乎就成了所有村民的梦想。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交通的互连互通是基础保障,而第一件事就是要打通省界断头路。两岸的造桥工程启动了。2019年3月,两岸合龙,阻隔沪苏两岸最后80米的“毛细血管”终于被打通,青浦南新村和周庄的百姓梦想成真,告别了延续百年的“摆渡”生活。张泉勇骑着电动车从桥上经过,一分钟左右就从上海到了江苏;村民去对岸上班,不用再担心天黑了回不了家,如果要过河去走个亲戚,也可以踏踏实实地留下来吃顿晚饭。

   

张泉勇骑着电动车从桥上经过,一分钟左右就能从上海到江苏。
  一座新桥,不仅让张泉勇迟到了二十二年的诺言实现,也让两岸百姓的生活更加紧密地相连。撤渡架桥只是第一步,未来的长三角一体化,定能让三省一市的更多地方架起一座座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桥,让更多的蓝图变为通途,让更多人的梦想成真。

随着连接两地的东垞港桥开通,被界河阻隔的两岸百姓真正实现“同城化”。
  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叫沙利,是一个柬埔寨孩子,因为能用十多种语言来叫卖旅游纪念品,他成了“网红”。

   

  在柬埔寨,当地像沙利这样能用多种语言叫卖的孩子很多,而他们大多都穿着破旧的衣服和不合脚的旧拖鞋。有的孩子怕卖货时把鞋子跑坏了,于是就光着脚抱着鞋冲到游客身边。看见金发碧眼的游客,他们赶紧推销:“Please buy some souvenirs,we have beautiful bags。”看到能说中文的游客,也能马上切换:“请买一些纪念品吧”,还会唱几首中文歌曲……但是无论说什么,他们都会加上一句:“我们需要赚钱、养家”。八年的卖货郎生涯,让沙利学会了十多种语言,但为了生意,他常常顾不上吃饭,这在他的身体上留下了明显的痕迹:身高一米四、体重只有四十多斤的他,看起来像个二年级的小学生,但实际上他已经15岁了。
  而如今,这个少年终于可以放下身上沉重的担子了。2019年5月,在“一带一路”公益基金项目的资助下,沙利获得了免费来中国求学的机会。过去只会说中文的他,现在可以踏踏实实地坐在课堂上,和来自全球各地的同学们一起学着写中文。而关于未来,沙利梦想着当企业家,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现在,沙利是浙江某外国语中学中文班的小留学生。
  实现自己的梦想并帮助别人,是沙利想做的,也是中国正在做的。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柬埔寨等沿线国家修建了更快的铁路,获得了更多的投资,也有越来越多的“沙利”走进了课堂。学本领,练中文,交朋友,他们终于有了为自己的梦想蓄力的机会。
  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中国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实践证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与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息息相通、高度契合。中国梦是国家梦、人民梦,也是惠及世界的梦。
  从古至今,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做梦的权利,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探索。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中国梦”发祥于梦想家的梦想,成就于践行者的践行。 中国要成为一个伟大国家,就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梦想家。住房梦、创业梦、小康梦;两弹一星梦、奥运世博梦、航天潜海梦……何其幸运,这是能够梦想的中国,这里有敢于梦想的你和我,这是梦想能够一点点成真的新时代。 (资料综合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