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也有农民丰收节 他们这样说丰年
2019-09-24 09:26:57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 点击:
9月23日,又是一年一度的秋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从去年开始,每年的秋分被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以此庆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其实,庆祝丰收的节日在我国古已有之,而且节日习俗也甚为丰富考究。一起来走近古人的生活,且看他们是如何“稻花香里说丰年”的。
古代“丰收节”叫什么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们认为农作物丰收是各方神灵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自形成氏族部落起,便有了祭祀土地和稻谷之神的传统。土地之神为社,稻谷之神为稷,土地和稻谷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在古时,“社稷”一词代指为国家,这个词也一直沿用至今。
《孝经·援神契》中记载:“社者,五土之总神。土地广博,不可遍敬,而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可以说,社是被百姓尊崇的众多土地之神的“代表”,来接受农民的祭祀。早先的土地神只是神灵,后来逐渐人格化,叫社公,俗称土地爷,而且有配偶神(社母,俗称土地奶奶)。
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社日,春秋各有一个,即春社和秋社,分别在立春后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大体在春分或秋分前后。春社与秋社祀神的功能有所不同,春社主要是祈求土地神保佑农业丰收,秋社则以收获报答感谢土地神,即所谓的“春祈秋报”。秋社是丰收后的庆典,辛苦一年的人们终于可以放松下来,心情自然非常愉悦。因此,秋社往往较春社要隆重、热闹得多。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就说:“秋分以牲祠社……盛于仲春之月。”而这个以庆祝丰收为主题的秋社,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的丰收节。
古人在“丰收节”做什么
古代社日的习俗丰富多彩,人们“花样”庆祝这一丰收的好日子。
对于官方来说,社日有非常隆重的礼仪,程式严格繁复,每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规定。以清代为例,必须要皇帝亲临,在社稷坛上敷五色土,奏乐起舞,经迎神、上香、奠玉帛、三献、祝告、饮福受胙(饮福酒并接受胙肉)、三跪九拜、送神、望燎等过程之后,才算是成礼。活动完毕后,主持者或者皇帝会把祭肉分给百姓臣下,寓意着共同享有风调雨顺的好福气。
相比之下,民间过社日的习俗就丰富有趣多了。《荆楚岁时记》记述了在社日老百姓们的“活动流程”:“四邻并结综合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
赛神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活动。唐代张籍的《江村行》有云:“一年耕种长苦辛,田熟家家将赛神。”所谓赛神,就是百姓以歌舞、鼓乐、演戏的方式酬谢社神,庆祝丰收。陆游在《赛神曲》中说:“嘉禾九穗持上府,庙前女巫递歌舞。呜呜歌讴坎坎鼓,香烟成云神降语。”获得秋季丰收的农民,手持收获的稻穗来到庙宇酬报社神,击鼓讴歌,女巫翩跹起舞,庆祝一年辛苦劳动之后的大丰收。
社日还是个畅快饮酒的日子。在这一天,男女老少会欢聚在一起,享受宴聚,无拘无束饮酒放歌。据说社酒有聪耳明目的功效,清代孔尚任在《节序同风录》中说,用社酒洗眼睛,可以提高视力;《永州府志》记载,在这一天喝酒,甚至可以治疗耳聋。因此,人们无不尽情畅饮,以至在出现“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情形。
除了社酒外,百姓还会自制社肉、社饭、社糕、社果等,分而食之,共庆丰收。社肉又称福肉,据说吃了就能得到社神的福祐,小孩子吃了社肉还能增强语言功能。社糕以面、米制成,在发酵好的面粉中加入果仁、蜂蜜、白糖,然后上蒸笼,社糕就做好了,是老人孩子都喜爱的食物。社果是用可食青草汁和面制成的,和我们如今吃的“青团”较为相似。
社饭
社日期间,除了吃美食、饮美酒,还有一项最大的福利——放假。“社日令男女辍业一日,否则令人不聪。”这一天,辛苦了很久的官吏可以放假,“山君多暇日,社日放吏归”;终年操持家务的妇女也要放下针线活,“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当然,社日里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他们不用上学,可以光明正大地尽情玩乐。人们敲着社鼓,儿童们在庆祝活动中嬉戏玩耍,到处是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