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铣工到首席技能专家
2019-11-04 09:31:57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 点击:
“1的365次方等于1,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7.8。只要每天进步0.01,就会收获37.8倍的回报。”9月,在由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主办的“我和我的祖国”百姓宣讲巡回报告活动中,党的十九大代表、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数控操作工韩利萍讲述了自己在科研一线攻坚克难的心得。
一路走来,韩利萍从一个普通的高中毕业生、一个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铣工,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党的十九大代表、一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特级技师,先后获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巾帼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赢得了“蓝领玫瑰”的美名。
1991年,高考失利的韩利萍在父母的劝说下进入公司,成为加工机床前的一名铣工。一向好强的她暗暗定下了奋斗目标:“既然决定当工人,就要当工人里最好的那一个。”
由于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的专业技能培训,工作之初,如何看懂图纸成了韩利萍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次,师傅让她加工两份角钢工件,她自信满满地站到了机床前,最终却因为没弄明白图纸上标注的实线与虚线之间的区别,导致工件全部报废。看着师傅失望的眼神,韩利萍心中满是愧疚。
“学知识,赶上去。怎么也不能让这几张图纸把我难倒!”工作中的挫折激发了韩利萍的斗志,为了尽快弥补知识和技术上的不足,她利用业余时间在家钻研《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与配合》等专业书籍,遇到不懂的内容就追着师傅或工友一问到底。
“有一天在家做饭时,我突然想到可以用家中的土豆、萝卜切出零件模型,直观地了解零件的复杂内部结构。”那段时间,韩利萍家的餐桌上经常能看到一道道不明形状的特殊“菜肴”。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懈努力,韩利萍从一名零基础的新人成长为公司里的首批数控操作工,先后掌握了FANUC、大隈和SIEMENS系统编程知识,CAD/CAM计算机辅助编程应用技术,一层层揭开了数控加工技术的神秘面纱。
2007年,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举办的第四届职业技能竞赛上,作为全场唯一的女选手,韩利萍技压群雄,夺得数控铣工第一名,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2016年6月25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其中,辅助火箭完成发射前总装、测试、转场的发射平台是火箭发射支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航天无小事,成败在毫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1%的误差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火箭发射平台而言,小小的1%却足以成为致命的误差。”韩利萍深知,每次火箭点火后,笼罩在烟雾中的发射平台要承受逾百吨的巨大重量,因此,发射平台关键部件所允许的最大公差仅为0.02mm,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会直接导致火箭发射无法准确入轨。
“当时大家的压力都很大,很担心不能圆满完成任务。”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韩利萍感慨万分。
200毫米见方的四通均流阀体是长七发射平台液压装置的控制关键件,阀体内部70多种孔系纵横交错,如果计算不够精确,轻则尺寸超差,重则直接报废。
“我有一个习惯,每次遇到加工难题,就会一个人对着胸前的党徽默念入党誓词,找回迎接挑战的信心。”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三个月里,韩利萍把车间当成了自己的家。在反复的研究思考中,她创造出了“遵顺序、听声音、看铁屑、勤测量、凭手感”的加工思路,最终实现了零件一次交验合格率100%。
近年来,韩利萍圆满完成了包括长征五号、长征七号在内的多项重大宇航产品地面发射设备的生产制造任务。当年那个爱哭鼻子的新人,如今也成为独当一面的老师傅。生活中爱说爱笑、性格随和的她,在徒弟和组员面前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严师:“我对他们的要求很高,希望他们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徒弟们来向韩利萍请教,她总是手把手地给予他们指导。看不懂图纸,她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不会加工复杂零件,她亲自动手一遍遍示范。就连自己倾注心血练就的“绝活”,她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徒弟们:“有我在前面领着,他们就能少走些弯路。”
如今,韩利萍带出来的徒弟们都已经成为生产骨干,多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三晋技术能手等称号。此外,她还打造出了一支人才辈出、成绩斐然的创新型班组,这个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年轻团队,连续多年荣获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神箭金牌班组”称号,2008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首批“全国工人先锋号”。
“选择你能承担的,承担你所选择的。”在韩利萍看来,航天产品只有100分和0分,必须发挥出把事情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才能把祖国的航天事业建设得更好。
(本报记者 高海燕 通讯员 殷小虎 杨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