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慢抉择见担当
2019-10-31 09:16:48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   点击: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外交风云》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对于坦赞铁路应该如何修建,中外专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外国专家建议采用工期短、投入小的直线建设,中国专家的方案看似舍近求远,却将铁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季节变化和施工意外等诸多因素考虑在内,目的是修建“一条经得住历史考验和自然考验,真正为坦赞人民造福的幸福路”。最终,中方提出的“慢”方案得到了一致认可。综合考虑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建设方案,不盲目追求速度和短期效益,体现了中国专家担当负责的大国匠心。

快与慢的抉择,是我们工作生活中常会遇到的问题。如何选择,见智慧,也见担当。正如清代徐大椿曾在《乐府传声》中提道:“曲之徐疾,亦有一定之节。始唱少缓,后唱少促,此章法之徐疾也;闲事宜缓,急事宜促,此时势之徐疾也。”在一出戏里,唱段安排先慢而后快有诀窍。在制定计划时,选择快或慢,则要因事因时而异,盲目求快或拖拉散漫都应避免。

选择快或慢,随事而制很重要。教育、环保、扶贫等基础性工作,具体繁杂又关系长远,考验的是耐心、恒心和专心,该细工慢做的决不能实功虚做,该文火慢炖的决不能猛火爆炒。

欲速则不达,急躁冒进是做人做事的大忌。1947年,邓颖超同志带领土改工作组到河北阜平县搞试点,针对当时工作中出现的“急性病”现象,她曾用“馍馍熟了再揭锅”这个形象的比喻,告诫大家克服急躁情绪。催人奋进、多干快干的初衷是好的,但如果为求大求快而轻易摁下“快进键”,不顾客观条件地抢时间、赶进度、铺摊子,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使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遭受损失。

选择快或慢,因时而动很关键。一事当前,需要把握好时机,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张弛有度。长勺之战中,曹刿抓住“彼竭我盈”和“辙乱旗靡”作为反攻和追击的好时机,最终以弱胜强,击退了齐军,就是很好的例子。新时代,做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也必须顺时应势,抓住机遇,积极作为。

快与慢之间,有深刻的辩证法。对快不能盲目追求,对慢也要分清原因。为追求工作的精益求精而主动放慢节奏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如果是状态不佳、能力不足导致的钝刀砍柴、费时费力,这样的慢就是不该有的毛病了。党员干部要肯干、能干、巧干,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对于那些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的现象,要重视起来、及时纠正,为担当者担当,让有为者有位。如此,既坚持稳扎稳打、徐疾有致的工作基调,又营造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的干事氛围,才能积小胜为大胜,图近功至恒远。(石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