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中国人物 讲好中国故事——访《决胜时刻》编剧何冀平
2019-10-01 09:24:42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 点击:
电影《决胜时刻》通过艺术手法讲述中共中央在香山筹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追溯了新中国成立的初心,缅怀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阐明了香山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上增加了北京香山这浓墨重彩的一笔。日前,本报记者专访了《决胜时刻》编剧何冀平,请她谈谈创作背后的故事。
记者:请介绍一下《决胜时刻》的创作过程。
何冀平:我对这段历史并不是很熟悉,在创作之初,我花了两周的时间,用来看书看片和查阅相关资料,终于找到了用三个小人物这条线串起全剧的方法。因为,写历史题材作品时,我喜欢从小人物入手来写大历史。无论是写真实的历史、写大人物,我都喜欢从小人物、生活细节、人物关系入手,这样的戏,写出来才接地气,观众才愿意看。我认为不管多么宏大的历史,都是由一个一个人组成的。因此,我写了毛泽东主席半夜去街头吃小吃、帮陈有富写情书、给女儿捉鸟、进戏园子看戏……对于剧中的一些理论和主义,如果用电影表达出来会显得有些生硬,因此我把它们都化成形象和故事展现出来,让高大的领袖形象变得有血有肉,让历史变得更为真实可信。比如,毛泽东主席在双清别墅写出《论人民民主专政》,我没有直接写他如何辛苦、如何熬夜,而是让李讷来告诉父亲,他已经好几顿饭没吃了。
另外,故事中还应该有变化的人物关系。从这些内含着戏剧冲突的关系入手,笔下的人物就活了,观众也容易看下去了。我觉得历史剧也不能照本宣科。写出来的戏一定要观众能看下去,老是一本正经写东西,大家就不爱看,不会有触动,更谈不上受到教育了。
记者: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何冀平:剧本最大的特点是让平凡的小人物和伟大的领袖在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中并肩而行,各显特色。剧中不仅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革命领袖的形象熠熠生辉,卫士队长陈有富、新华电台播音员孟予、小卫士田二桥等小人物的形象也无不栩栩如生。我觉得不管多伟大的历史,都是由一个一个的普通人来完成的。电影故事的灵魂、电影创作的中心,就是人物。此次创作《决胜时刻》,故事的背景所涉及的这段重大革命历史,作为业界和观众都已经非常熟悉,以往已被人们多次表现过,这次能否拍出新意,作为电影剧本,无疑非常关键。因此,这部电影有和以往这类宏大叙事电影不一样的格调。这个格调就是在聚焦革命伟人宏大历史叙事的同时,在宏伟历史的呼吸脉动之间,植入普通人和小人物的基因血脉和生命肌理。《决胜时刻》这部电影是打上了普通人底色的宏大叙事,是一部特别接地气,充满平民气息和亲和感的宏大叙事影片。
记者:据我所知,您仅用14天就完成剧本大纲,在写作中您有哪些感受?
何冀平: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自己的追求是:不能重复,不和以往类似题材重复。这就要翻看大量数据、文字和影视,从中找到特别之处,再经艺术加工,构成故事。我是以故事片的类型进行结构,这就需要人物。首先是毛泽东,不能伟人神化,千篇一律,要有温度有热度有激情有感情,于是我围绕毛泽东设置了几条线。特别设计了三个小人物,都是年轻人,意在和当下产生呼应,吸引年轻人入场,感受那个大时代,也用来烘托毛泽东主席的各方面,生活、情感、对待下属,和战士之间的水乳交融的关系。
另外,搜集素材的过程也是我被感动的过程。一是当年的人民、人民的军队,世上哪有这样不扰民的军队?人民特别爱护解放军这支军队,以性命支持,所以才能打败敌人,得民心者得天下;二是与以往不同,我找不到可以采访的对象,因为所有需要写的人物都已不在人世了,都已名留青史,突然意识到,我有一份责任,把他们记录下来,留在银幕上,传开来,传下去。这是与我以往的创作有区别的。(本报记者 杨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