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来时路 丹心写忠诚
2019-07-02 10:20:55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 点击:
共产党人的字典里,有一个高频词——坚守。入党誓词字数不多,记住不难,难的是终身坚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委监委机关,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守着一颗坚如磐石的初心,扑下身子、奋斗在忠诚履职的平凡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纪检监察干部的使命担当。
“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自治区“三八红旗手”“开发建设新疆奖章”……这一份份荣誉见证了他们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坚持。
“新疆的儿子娃娃”
几年前,“飞奔入水救巴郎”的事迹在天山南北广为传颂。故事的主人公、“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周自民不顾水流湍急,勇救维吾尔族落水儿童,被大家盛赞为“新疆的儿子娃娃”。
“儿子娃娃”是新疆本地俗语,夸赞男性豪爽热情、敢于担当、忠诚大气。这些字眼用在周自民身上,恰如其分。
进入纪检监察系统以来,周自民先后在自治区纪委派驻纪检组和第七审查调查室工作,他勇挑重担、敢于碰硬的作风赢得了同事们的一致称赞。
某地委书记邓某在接受组织审查初期,消极对抗、避重就轻,与专案组同志“兜圈子”,搞“推拖绕”。“哪怕是打‘持久战’,也要突破此案。”周自民暗下决心。通过认真核查和攻心谈话,最终这名被审查对象在政策讲解和事实证据面前嚎啕大哭,发出“我违背了入党初心、对不起地区近百万群众”的悔恨。
“纪律面前,错了就是错了,该向群众道歉也必须道歉,这一点不容争辩。”能让漠视群众疾苦的违纪人员低头认错,周自民心中那深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油然而生。
“接触到错误价值观的‘歪理邪说’,很容易被带进‘沟’里。审查调查对象就像染缸里的各种颜料,我们天天与其打交道,但一定要做到放进去前是什么颜色,提溜起来后还是什么颜色。”说到初心,周自民这样比喻。
只有几页纸的审查调查报告,背后凝结了审查调查人员的大量心血;看似一条简单的违纪违法事实,也要环环相扣才能闭合证据链条。从组织协调、调查取证、谈话突破到文字综合,每一个环节周自民都如数家珍。
然而,对家里的情况周自民并不能“了如指掌”,这也成为他心里的歉疚。翻开女儿的日记本,心愿清单里第一条写着:希望爸爸今天回来。父亲节到了,是女儿的电话邀请,他才抽身回家与家人吃一顿饭。
“与工作相比,家里的事情还可以放一放。一想到案子到了节骨眼上,我就必须坚守在岗。”周自民道出了审查调查干部的共同心声,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
执纪审查的行家里手
黄晓丽当过兵?初次见面,很多人会有这种感觉。没错,一头短发的她,就是纪检监察战线上一个雷厉风行的“反腐尖兵”。
身为自治区纪委监委审查调查中心副主任的黄晓丽,17年纪检监察一线工作经历,让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逐渐成长为执纪审查的行家里手。
“都是在案子上的时候,被专案组磨成男人了。”黄晓丽自嘲说。6年前,她主动请缨,承担起案件监督管理这项让很多男同志都望而却步的工作。无论白天还是深夜,只要留置对象一进入审查调查中心,她都第一时间将留置工作协调到位,完成审查调查保障任务。
“监督检查各审查调查室、各专案组工作,对违反谈话规定的行为及时提醒并做好记录”“对专案组、勤务人员等相关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黄晓丽的任务清单里,列明了日常监督的方方面面。她始终记得老领导的言传身教:“没有安全就没有办案,要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保障工作需要24小时‘在线’,可以说每天都是高度紧张的状态,特别考验一个人的耐力和应急处理能力,一个女同志能像她这样坚持下来非常不易。”同事们这样评价。
而她这样定义这个岗位:“安全保障工作是纽带和中枢,我们每个人都是全面从严治党事业中一个小小的齿轮,缺少一个都没法正常运转。”
在2015年,她曾入院手术并休养了一段时间。回来后,同事们见到她第一句话便是:“你终于回来了!”足见岗位对她的需要。
每当夜深人静时,黄晓丽才有时间思念家人、问候母亲。长时间高负荷工作让她的身体亮起红灯,一边治疗一边工作成为她近年来的家常便饭。
“从事纪检监察这份事业,我很开心!要踏踏实实干下去。”对工作饱含深情的黄晓丽连续三年被自治区纪委监委机关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公务员,并被自治区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爬格子”乐在其中
都说革命靠“两杆子”,一是枪杆子,二是笔杆子。文武双全方能锻造钢铁队伍。
手握“笔杆子”的姜虎利始终记得14年前的入党誓词。从面对党旗庄严宣誓的那一刻起,他就经常提醒自己,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就是为党工作,务必时时、事事、处处对党绝对忠诚。
进入自治区纪委工作12年来,这位蒙古族小伙儿先后在案件审理室、办公厅等部门历练,成了“机关最熟悉的身影”。说起姜虎利,接触过他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自治区“开发建设新疆奖章”则是组织对他的肯定。
“爬格子”是众所周知的苦差事。这种苦,不仅需要青灯黄卷下的案牍劳形,更需要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常常要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就是这样一份苦差事,让姜虎利从“苦”中品味着“乐”,积蓄了受用终生的财富,养成了多谋善虑的本领,汲取了干事创业的智慧。
由他主笔起草的重要文件、调研报告、汇报材料、案件剖析等材料,涉及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涵盖正风反腐所有业务,既要求掌握政策、精通业务,又要求具备过硬的文字功底,既要有政策性、权威性,又要有可操作性,经常是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
为了力争材料不被“枪毙”、一次过关,他不得不去“啃”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各方面知识,看数不清的法律法规政策、上级文件、领导讲话和党报党刊。抽烟、熬夜、喝浓茶,用他自己的话说:“经常把自己搞得头晕眼花”。然而也在不知不觉中,他的“存储容量”不断丰富、底气日益充盈。
尽管回家的路只需要10分钟,姜虎利却常把办公室当家,把家当旅馆。“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看看扶贫工作队。”面对高强度工作,他用自创的顺口溜给自己加油鼓劲。
“既然吃了‘爬格子’这碗饭,就要永不满足地向前‘爬’。”关于坚守,姜虎利如此轻描淡写,“我的工作是文字综合,没有更好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办法,无非就是把群众诉求和期盼写进稿子,让领导多讲讲,向上级多反映。”
从纪检新兵到业务尖兵
十年磨一剑。军旅生涯十年,纪委工作十年,让张鹏这个曾经的纪检新兵成长为业务尖兵。
“机关党委的工作很细、很碎、很杂,但我认为只要把每一件小事做实、把实事做好,就无愧于心。”张鹏说。
每到生日这一天,大家总会收到一份特别温馨的祝福。一张生日卡片、一个生日蛋糕,简单却充满仪式感。全委机关300多号人,平均每天都有过生日的。而这件事,张鹏来了十年,也坚持了十年。
张鹏告诉记者,要让每位同志都感受到组织的关心与温暖,作为“镖师”,他一定全力以赴,做到“镖镖必达”。
探望生病干部职工、开展节日慰问、看望困难党员……近5年,张鹏所登门造访的干部职工近千人次。“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加强组织和党员之间的联系,不应该只在党建工作中,更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他始终这样认为。
机关党委的工作繁杂、枯燥、琐碎,却不可偏废其一。机关党建、精神文明创建、群团工作、专项活动、民族团结工作……张鹏干了个遍。“同一时间要干好多事情,特别锻炼一个人的思维和协调能力。常常是正在写材料还要考虑买东西看病号,让人恨不能‘三头六臂’。”
一边感到“心累”,一边却事无巨细、严丝合缝,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交出“像样的活”,从不拖拖拉拉、拖泥带水。“来得快”是历任领导对他的评价。
在与纪检监察事业相伴的10年里,张鹏硬是凭着一股韧劲,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着,磨砺出干事创业的“金刚钻”,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工作者”。
他们的故事是许许多多纪检监察干部的生动写照。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在自治区纪检监察系统,还有更多默默无闻坚守岗位的人,敬终如始、善始善终,用实干书写忠诚担当,用坚守擘画未来。
(本报记者 李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