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更远处进发
2019-07-02 10:19:52  作者:  编辑:蒋健  来源:   点击:

又是一年毕业季。毕业,意味着一段新的旅程的开始。意味着又一批年轻人怀揣梦想,作别菁菁校园,投入社会的广阔海洋。

活力四溢的青春,正是奋斗的岁月与绽放的季节。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如何选择自己的方向,如何走好今后的道路,如何走得更稳、更远,值得每位青年人思索。

有一些东西,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比如:初心。6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举行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体党员,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

火热的七月,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节。98年前,也是一群年轻人,在嘉兴南湖的一条红船上,立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98年来,这一初心和使命贯穿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始终不曾改变,成为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制胜之要。不忘初心,才能永远年轻。在前行的路上,我们当不时回头望望来时路,想想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出发。

有一些东西,无论选择什么职业,也不能缺失,比如:爱国。在今年70多岁的傅剑平看来,不管是医生、工人还是其他职业,都要“做好该做的事,记住自己的国家。”他的叔公——“红色医生”傅连暲年轻时是教会医院的院长,在医治红军伤员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不只爱朋友和家庭,而且爱祖国和人民大众”,这促使他开始思索治病与救国的关系。1934年,他做了一个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放弃在上海衣食无忧的生活,成为红军长征的随军医生。这一行,让他在革命军队里扎下根,此后,他甚至把整个医院和自己的家产全部捐献给党和红军。

当然,还有更多的东西,指引我们前进,值得我们铭记。吴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创新团队的一名80后成员,他告诉我们要懂得实践的价值:我们所从事的研究,时常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是最“接地气”的研究。哪怕你理论功底再强、论文再多,如果你不能吃苦,不愿下田的话,也是做不了农业科研的。

徐中玉,文学界泰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他告诉我们要重视学习的意义:一个人终归要靠真才实学才能立足,“要潜下心去,切不可急功近利。”

郭建华,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她告诉我们要明白坚守的美丽:从上世纪70年代当上农村放映员至今,郭建华始终坚守一个信念:“为农民放电影。”她为电影这一方小银幕而坚守,人生清贫却快乐,生活艰苦而充实。她说:“只要乡亲们喜欢看,俺情愿当一辈子乡村放映员!”

杨文明,一位退休老人,他告诉我们要体验奉献的快乐:2015年老人将一辈子省吃俭用存下的20万元捐给江苏大学,设立“文清奖助学金”,资助2015级本科困难学生。今年,在受助学生的毕业典礼现场,他受邀以家长代表身份参加了毕业典礼。91岁的他欣慰地笑了:“能够支持他们完成学业,实在是太高兴了。”

此去星辰大海,一路高歌前行。在人生的旅程中,毕业只是一个小小的站点,人生才刚刚开始。收拾心情,把这些美好的精神装进行囊,我们将向更远处进发。(和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