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紧拧实酒文化的“瓶盖儿”
2017-07-28 10:18:53 作者:郑宇 编辑:国艺 来源: 点击:
近日,《人民日报》“干部状态新观察”栏目刊登了“‘禁酒令’升级”的系列报道,各地通过出台各项更加细致的举措给“禁酒令”升级加码,通过严格的执纪监督问责落实“禁酒令”,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酒”作为中国独特的一种文化体现,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其内涵博大精深,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请客吃饭、公务招待,酒桌文化都一直备受世人尊崇,更是形成了以地区为区分风格迥异的“酒文化”。然而,这“酒文化”在与公务活动相关的接待上却已然跑偏,甚至出现了“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的现象,本来应该在办公室里就能办成的事,搬到了饭桌酒局之上,这公务活动难免变了味、甚至是变了质。
公务接待饮酒的酒桌现象不仅受社会诟病由来已久,而且带来多种显性和隐性的问题。例如,提供高档酒水,极易造成接待费用超标;饮酒导致上班醉醺醺,严重影响了干部队伍的形象;频繁和过量饮酒不仅影响干部的身心健康,也会直接影响到工作状态,甚至造成工作失误,成本难以估量。更有甚者,部分领导干部因为贪恋杯中之物而被围猎,还有干部因为饮酒出现“醉酒死”现象,这样的饮酒文化,不仅喝出了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的四风问题,也喝走了我们党员干部的形象,一定程度喝坏了党风政风。
全面从严治党,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要清扫“酒桌”,戒除“酒瘾”,把干部从酒局饭局中解脱出来,让公务事项在办公室就能解决。当前各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公务接待相关规定,地方推出简化减少接待、升级“禁酒令”等举措,不仅给公务接待饮酒行为拧紧拧实了“瓶盖”,也对公务接待饮酒划定了纪律红线;干部工作作风得到了转变,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升。所以,严格推行推广“禁酒令”,可谓顺势而为、正当其时。
怎样才能最终实现“禁酒令”令行禁止呢?应当从监督层面下手,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是历经实践检验的真理。制度再严密,执行不严,也只是“牛栏关猫”的局面。此前部分党员干部采用种种方式遮掩逃避,茅台装进矿泉水、驱车到农家乐、躲在机关食堂吃喝的现象偶有发生。所以,“禁酒令”升级加码,监督更要水涨船高。笔者认为,“打蛇打七寸”,监督也要抓住“要害”,一是在公务接待的账务报销、资金安排上严加把关,严防巧设名目浑水摸鱼;二是在纪律监管上明察暗访,接受群众举报,对于违纪者严肃处置绝不姑息;三是在主体责任上除了追究违纪者责任外,还要追究主要领导、主管领导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总之,就是要要让违禁者真正有痛感,让有意违禁者真正有畏惧。只有这样,才能拧紧拧实这“酒文化”的“瓶盖”。(海口市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