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探访廉政风险防控扬州模式
2015-07-30 23:41:41  作者:  编辑:hkjw_root  来源:   点击: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如何对权力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制衡,给权力套上制约的“笼头”,江苏省扬州市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走出了一条监控时时在线、不让权力越“雷池”的特色之路。  市委集体“问廉”  ——监督盯紧“一把手”  扬州市农业开发局局长樊必余对去年10月接受市委集体“问廉”的全过程,至今记忆犹新。用他的话讲,叫“一次汇报,终生难忘”。  樊必余是该项工作开展11年以来被专门“问廉”的第57个党政正职“一把手”。同先前被“问廉”的领导干部一样,他经历了汇报会前主持召开民主生活会接受批评与自我批评、征集群众意见、撰写廉洁从政汇报材料、接受考察组了解情况,汇报会上汇报情况并接受询问和测评、当场答复询问,会后拿出整改措施并反馈整改情况等环节,全套程序走下来,犹如接受了一次工作全程大检阅。特别是汇报会以市委全委会的阵容出现,考察组不留情面的评价,市委委员当面锣、对面鼓的质询,市委书记语重心长的讲话,让他感到这是有生以来接受的最严格、最触及灵魂的一次检查。他说,经过这次问廉,不仅自己谨慎用权的意识强化了,本单位的同志也深受教育。  针对“一把手”监督缺少抓手、不能常态化、时机滞后等问题,早在2000年,扬州市就开始每年在群众关注、权力集中、腐败问题易发高发以及信访、政风行风评议中有反映的地区和部门中,遴选5至6位“一把手”作为“问廉”对象。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张跃进说:“抓住了‘一把手’,就抓住了整个队伍。市委常委、委员亲自参与‘问廉’,对用权行为的规范产生了空前的效果。”  扬州市委委员、市计生委主任王鸣芳作为考察组组长参与了2010年“问廉”工作全过程。最初,她和其他被抽调的市委委员、纪委委员、党代表们,一道接受了纪委组织的动员培训,然后分组带队进驻汇报人所在单位和下属单位了解情况,目的是摸到实情,以便于在汇报会上进行“货真价实”的点评和询问。  “群众反映目前我市仍存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及教育收费行为不规范的问题,对此,你局将如何解决?”  “你区各乡镇均有几十名编外人员,除需支付人员工资外,管理也不够规范。作为区委‘一把手’,你下一步如何规范?”  考察组这样的质问,常问得汇报人措手不及,直冒冷汗。  由于抓到了要害,点到了痛处,汇报人及其所在单位能及时“对症下药”、自我“修复”,从而使监督不只停留在口头上,还落实在行动中。  市经信委旗下有个电力开发公司,属于机关经商办企业清理范畴,由于企业经营好且有稳定收入,市经信委主要领导下不了清理的决心,但心里也一直不踏实。被“问廉”和质询之后,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将电力开发公司的人、财、物彻底与机关分离。清理之后,该领导说:“感觉特别轻松,就好像清除了一颗‘定时炸弹’。”  “同一般教育形式相比,‘问廉’确实达到了变被动为主动、变浅表为深刻的教育效果。不仅汇报人,连我们考察组的成员都感到廉洁从政之弦一刻也不能松。” 扬州市委委员、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工办主任单启宁深有感触地说。  权力内控机制  ——给权力套上制约的“笼头”  每天一上班,扬州市建设局监察室主任祝瑶珠都会打开电脑,仔细查看各处室的审批项目,看看有无即将超时被亮黄灯的,或者已经超时被亮了红灯的。看到没有黄灯、红灯闪烁,祝瑶珠就会松一口气。他介绍说:“实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半年来,我们局审批了1532个项目,没有一件超过法定时限,也没有一件该办理的没办理、不该办理的却办理了。”  这一喜人局面不仅仅出现在建设部门。去年下半年,随着扬州市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的开通运行,全市11类5436项行政权力实现了网上办理、网上监督和网上反馈,截至目前,已有126662项行政权力事项在网上顺利、高效运行,80%事项的办理时限达到全国最短。  在传统的行政执法和服务中,权力运行容易出现自由裁量权随意性大、“私密空间”多等不正常现象,一个审批事项递交到有关部门后,怎么走、走到何时、添了什么“料”、卡在什么地方,外人无从知晓。问题的根源在于缺少具有实时监督和控制功能的刚性监督。  为破解这一难题,早在2008年,扬州市就开始了以强化部门权力规范透明廉洁高效运行为目标的市、县、乡三级部门权力内控体系建设。在该系统中,任意一个权力事项,不但有明白直观的“流程图”,还列出了廉政风险点和风险防范措施,事项办理的依据、要件、时限、程序和结果等均记录在案,权力行使中的人为因素被彻底消除。  市民钱某找到在扬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任职的内弟金某,说想办理25万元公积金贷款。金某带他来到办理窗口,工作人员输入相关信息后,系统初审一栏立即亮起了红灯。原来,按照规定,钱某只能申请17.8万元贷款。工作人员不好意思地说:“现在全是电脑控制,您的条件不合格,不能办理。”  最易暗箱操作的4400多项自由裁量权,被定量划分为三个以上的等次,处罚标准被细化,权力寻租空间被大大压缩。山东籍驾驶员孔庆元因在扬州市区超载运输被行政处罚1000元,在查询了运行系统之后,他心服口服。原来,原先500元至10000元的处罚标准被细化成7个档次,超载幅度与处罚标准一一对应、明明白白,再不是以往随心所欲开罚单了。  经过三年建设,日趋完善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也让扬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尝到了甜头。系统能够根据每个岗位的工作业绩、效率,自动生成相关考评数据,如有异常情况,直接进入纪检监察监控视野。对于市民相关投诉,不仅实现了网上受理和办理,还与绩效评估自动挂钩。市纪委每季度一次的情况通报,让各部门如履薄冰。  制度廉洁性评估  ——为权力设置“把脉”  前不久,扬州市国土局纪检组对该局新制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制度进行了廉洁性评估,认定制度中的办事流程科学合理,有利于国土部门加强监管。在填写完《制度廉洁性评估报告表》之后,该项制度正式出台。  按照扬州市委《关于建立制度廉洁性评估备案机制的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凡涉及增加行政相对人义务或者减少行政相对人权利、扩大公权行为以及其他可能影响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制度的出台,都应在法制部门进行合法性审查之后,由纪检监察机关进行廉洁性评估或备案。国土局纪检组正是在这个文件的指导下,通过对制度内容“是否违法违规行使权力”、“设置的自由裁量事项是否必要合理,幅度是否适当”、“办事流程设计是否科学公开便民”、“是否设置有效的监督制约措施”等方面的评估,决定制度的“前途和命运”。  除了新制度“验收合格”方可“出炉”,老制度也要“回炉”受审。  市财政局在对2007年制定的《扬州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进行廉洁性评估中,发现该制度的条款、操作环节存在较大漏洞,不能在制度源头有效堵住腐败行为。据此,该局重新修订了管理办法,将原先未纳入管理范围的无偿调拨(划转)、捐赠等类型的资产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又进一步对处置权限、程序、收入管理、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作了明细规定。一年来,根据新的管理办法共办理国有资产出售、划拨等业务76笔,涉及资产账面价值8000多万元,有效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  “我们的目的就是防止公共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制度化,防止制度‘先天不足’产生权力腐败。”市纪委副书记朱宗亚说,“制度出台多了一道廉洁性评估的程序之后,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量大了,但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得到了保障,因制度设计缺陷导致的腐败问题将会有效避免。”  近两年,扬州市共有426项制度被把了“脉”,197项制度被“回炉”改造,53项制度被废除,机关内部潜规则和暗箱操作的“制度病症”得到有效遏制。  诚如该市一名干部所说:“我们的行为时时刻刻被置于组织的监督和公众的视野之下,谁还敢越‘雷池’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