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纪委案件线索初核分析制让办案更科学
2015-07-30 23:41:41  作者:  编辑:hkjw_root  来源:   点击:

 “一个街道干部,一笔能收受贿赂几十万美元的现金吗?”今年2月,在市纪委一起案件线索初核分析会上,一些办案人员针对一封举报信提出了疑问。  “对群众的举报线索,我们要从涉案党员干部的背景情况、行贿人的‘胃口’、诉求和全案的综合情况,去科学分析案件线索的可信度,确定下一步的突破方向。”市纪委有关领导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经过细致、缜密的分析,办案人员认为,这个街道集体土地开发量较大,盖建“小产权房”现象较为普遍,以往行贿人“出手”一贯大方,涉案人员盘根错节……由此,办案人员初步确定,这一举报线索的可信度较高。  “后来的查办结果证实了举报线索的真实性。初核分析会定下的思路,为突破全案(窝串案)奠定了基础。”案件主办人员说。  今年初,市纪委实行了案件线索初步核查分析制,对案件线索进行集体排查,以更好地提升查办案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效率。  “该制度的关键点在于,除对查实的案件线索进行立案外,对查否、查无和未能立案的重要线索初核情况,将再次进行认真分析,对有可能失误的行为加大问责力度,以总结吸取教训。”市纪委案件管理室介绍,这项制度实施以来,全体办案人员抓住线索中的重点环节、重点对象,集中力量初核,案件成案率同比有了提高。  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察局局长龙翔告诉记者,案件线索初步核查分析制是今年初市纪委、市监察局全面推行的五项办案制度之一,同时推行的还包括办案绩效考核制、案件主办人制、案件限时办结制和办案工作问责制。  “五项制度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办案,强化了责任,极大地激发了办案人员的潜能和活力。”龙翔说。  “对我们而言,限时办结制对办案工作的效率提升至关重要。”市纪委纪检监察二室一位办案人员对记者说,这一制度要求办案人员在树立核查信心的同时,科学安排时间,讲究办案节奏,对案件线索实行精准化管理。“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短时间内能办好的,就先办;对疑难复杂案件,则集中力量,科学安排时间,寻求有效突破。”  今年5月份,市纪委接收了我市一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的30余起党员干部违纪案件,涉及40余家单位。接案后,委领导当即明确,由3个案件检查室分别包干,在规定时间内办结。  3个检查室迅速确定了案件主办人和任务分工,在案件受理、初核、立案、调查各环节全面限定办理时限,集中人员、集中时间、集中精力,优质高效、依纪依法完成任务。30余起案件在几周内很快办结,涉案党员干部受到了应有的党政纪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