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谈风清气正过节:让传统的归于传统
2015-09-25 15:07:12  作者:杨诗琪  编辑:陈芊亦 来源:   点击:

      去年9月,著名作家冯骥才应邀前往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演讲。恰逢中秋,在普希金曾光顾的那间文学咖啡馆里,冯骥才和几位俄罗斯教授分享了仅有的一枚月饼。

  即使一年之后再忆起,冯骥才仍然感觉那晚的月亮特别圆。他告诉几位外国学者,富于想象力的中国人,以八月十五的圆月象征人间的团圆,人们把对家庭和睦的追求包进“月饼”,以这种甜蜜的小食品寄寓美好的心愿。

  “这才是‘节日’作为民间习俗和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冯骥才致力于保护传统文化多年,对于这些年来弥漫在节日中的不正之风,他一度非常担忧。

  “传情达意的礼节成为买通门路的幌子,原本淳朴的民俗被物质化、庸俗化,月饼变‘馊’了。”冯骥才说。

  唤起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同为民俗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进文对节日与“四风”关系的思考独树一帜。

  “节日,是被赋予特殊含义的‘时空之外的时空’,最主要的功能是强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钟进文举例说,“清明节,是活着的人祭奠逝去的祖先;中秋节,是亲朋好友相聚团圆;农业上还有些与播种、秋收相关的节日,是人类向大自然致敬。”

  “某些别有用心者正是利用了节日的这种功能,但他们所强化的‘关系’以利益交换为主,违背了节日的初衷。”在钟进文看来,近年来不论是将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还是围绕反“四风”出台的一系列举措,都有助于唤起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敬意,有利于让节日回归本来面目,让传统的归于传统。

  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巡视制度研究专家组组长邓联繁教授认为,盯住节假日这个节点防止“四风”反弹,成效明显。他归纳了四个“少”:“利用节假日公然送礼的少了,互相公款宴请的少了,一些‘油水’多的单位违规发放所谓福利的少了,在节假日开公车到景点旅游的少了。”

  但专家学者们也表示,改掉由来已久的恶习不可能一蹴而就,丝毫不能掉以轻心。冯骥才打了个比方,“就像拿脚踩着蛇,一旦松劲儿就会被蛇反咬一口,所以必须一直踩住了,不能抬脚。”

  就邓联繁的观察,节假日“四风”问题在一些地方还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送礼的形式、手段、地点等更加隐秘;很多人还在纠结,担心不给领导送礼会影响自己的发展前途;一些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仍然不收敛不收手,不仅大方收礼,甚至或明或暗地索要礼物,触目惊心。”

  “不要让节日成为腐败的缺口”

  “让节日回归文化传统。”这不仅是专家学者们的呼吁,更是社会民众的期盼。

  中国有句俗语,“千里送鹅毛,礼轻意重”。节日期间走亲访友、相互馈赠,表达的是心意,无需华丽豪奢的形式。

  冯骥才告诉记者,今年中秋,他给90多岁的老母亲买了几块月饼,精致但不“土豪”,老母亲非常高兴。“这就是普通人的节日,这就是人生的幸福。”

  “领导干部也不应该特殊化,回归到普通人的生活,去享受一块月饼的简单与美好,体会亲友间朴实的情感,传承节日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冯骥才说。

  “不要让节日染上世俗的风气,更不要让节日成为腐败的缺口。”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在遏制“四风”方面,节前发通知、提要求,节中节后实名曝光违规典型案例,“紧箍咒”与“狼牙棒”双管齐下的威力已经充分显现,但还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节假日期间发现“四风”问题的能力。

  庄德水尤其提到,要充分激发社会公众的监督热情,“最怕老百姓一面痛恨腐败,一面成为腐败的帮凶”。他表示,风清气正的节假日不能仅靠纪检监察机关单打独斗,需要社会所有成员共同努力,“从自己做起,通过各种渠道参与监督,人人都是促进良好风气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