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商勾结致烂尾楼 受害者北大清华教授上访
2015-07-30 23:41:41 作者: 编辑:hkjw_root 来源: 点击:
北大清华教授们的上访路
“我在海淀区居住数十年,对这个地区有感情,并不愿意张扬这种事,况且这类报道多少有些让‘斯文扫地’,并非我所乐意”
6月21日,周六,住在海淀区万柳中路北京大学万柳公寓的北大青年教师肖涛(化名)推开窗户,看见对面的海淀区政府北面信访办门口站着很多人。
对于上访者,在这里住了三年的肖涛已经司空见惯。“不过这些人比较特别,衣着体面,甚至很多是开着车来的。”他说,“看了上次网上的报道,才知道里面有不少北大老师。”
他说的“网上的报道”,是指6月4日人民网刊登的题为《信访办官员对北大老教授动粗,勒令禁止拍摄》的文章,事情发生在5月27日的海淀区信访办,其中的“北大老教授”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66岁的温儒敏。“推搡事件”的背景,是围绕着“褐石园”的业主维权。
而21日,是包括北大清华数名教授在内的业主们与海淀区有关部门领导座谈的日子。
教授们的联名信
“信访”,“北大”,“教授”---这几个关键词吸引了不少眼球,也引起了北京市有关部门的重视。事后,海淀区区委书记谭维克和区长林抚生通过燕园街道办事处两次联系温儒敏教授,希望上门看望,但是温一直都在外地参加博士论文答辩。
6月15日,温儒敏致信谭、林二人,表示接受信访部门的道歉,并“愿意藉此机会进一言,吁请海淀区政府能重视并切实解决好褐石园问题,不让事情朝不利于稳定和谐的方向发展”。
“温老师一直谢绝拜访,其中一层意思应该是,推搡只是小事情,不能转移视线。”北大中文系一位教师对记者表示,“所以信中主要是谈褐石园的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温儒敏那封信的底稿上看到,信后附有北大清华两校近20名教授、副教授的签名,其中包括多名副校长、学院院长级别的学者。
签名者并未涵盖所有在褐石园购房的北大清华教授。经过记者调查,已经核实的购买了褐石园期房的北大、清华教师有40名左右,其中包括北京大学的一位副校长,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谢绍东、中国哲学暨文化研究所所长李中华等人。
清华大学的则有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白重恩、美术学院副院长卢新华,此外还有来自台湾的两名教授,以及一位奥运冠军。
据悉,褐石园的业主中,尚未联系本人核实的北大、清华知名教授还有多人,其中包括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院系的学者,清华大学两名校级领导及建筑学院一名资深教授。
“现在很多人还不愿意出头,但是许多人越来越失望,参与进来的也越来越多了。”谢绍东表示。
而白重恩、卢新华都是新近“出头”的例子。著名经济学家白重恩参加6月24日在北大举行的教授商议时,一开始就说“我是搭了大家很多便车”。
在2005年11月买房的时候,已经有知情人提醒卢新华“这个楼盘很危险”,但他并未在意。准业主们开始维权后的半年时间,他一次也没有参加过维权活动。“我也通过关系找有关领导询问,都说一定会解决的,也就放心了。”他说。直到上周,他才第一次参加了准业主们的活动。
抱着他这样心态的人很多。一位业主是一家大型国企的人事部门负责人,其丈夫为农业机械研究院的教授,她在清华工作的儿子已多次参加过准业主上访,但是每次听到消息她都不相信,“这是什么地方啊,怎么能出这样的事呢?”
那么,褐石园到底为何掀起如此风波?
五证俱全的违规售房
褐石园是由北京泰跃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的一个住宅项目,位于圆明园东侧,清华大学与北京体育大学之间。据北京市建委网站提供的消息,褐石园项目可售房共667套,已售出九成左右。
准业主代表马骁介绍,他们有联系的业主有280人左右,其中大约一半是北大、清华两校的教职工,另外还有北航、农大、林大等学校的教职工和一些在中关村工作的人士。马骁本人是中影集团的一名导演。
在褐石园的准业主里面,最早“出名”的是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忆军(阿忆)。一年多以前,他曾因公布自己的工资单而被人嘲讽为“住进豪宅哭穷”,其中的“豪宅”指的就是褐石园。
“所谓‘豪宅’现在还是一个大坑。”阿忆对记者说。他也参加了几次上访,其中5月27日的视频就是他拍摄并放到网上的。
阿忆是在2006年国庆期间购买褐石园的这套房子的,此时这个楼盘的一期正在搞促销,“一平米减一百”。他特地问售楼小姐:“是不是有拆迁问题啊?”售楼小姐则信誓旦旦保证没有。
看到楼盘“五证俱全”,阿忆放心地签了合同。他没想到的是,此时泰跃公司已陷入严重困境。几个月前,其董事长刘军被审查,随后被捕。今年3月,原海淀区区长周良洛因受贿一审被判处死缓,而在他受贿的款项中,近一半来自刘军。
刘军被捕后,曾经显赫一时、拥有三家上市公司的“泰跃系”立即陷入了资金链断裂的困境。但是北京市建委并没有对褐石园的预售采取任何措施,褐石园的广告继续耸立在中关村大街两侧,虽然此时褐石园已经违规把在建工程抵押了出去。
谢绍东购房的时间比阿忆稍早一些,他也是最早参加准业主活动的教授。早在2006年6、7月,他就活跃在褐石园业主论坛上,渐渐地发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很奇怪,这个地方卖得还很好。”
在购房者中,有一些经济比较宽裕的,但对于一些人文学科的教师和青年教师来说,起价1.3万元/平方米的房子,也算价格不菲。很多教师看重的是离学校近---从褐石园到北大不过十分钟车程,到清华更是步行可至。还有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上自己学校的幼儿园、附小。
一些人还有另外的考虑。“这地方紧挨着北大、清华、圆明园,我们就觉得不可能在这个地方搞这个(烂尾楼)。”谢绍东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五次延期交房
但是事实却超出人们的想象。很快,问题出现了:原定2006年10月交房的褐石园一期并未如期交房,一些业主开始组织起来和开发商交涉。
谢绍东参加了最早的这些交涉,但是很快他就和其他的人产生了分歧。“那时候主要是几个年轻的业主,他们有些奇怪的想法,觉得既然买了房,就应该和泰跃一条船,也不愿意媒体曝光,怕这样就没人买二期了,一期的损失找不回来。”
在这样的心态下,这些准业主和泰跃达成了补充协议,泰跃大幅提高了延期违约金。事实上,更多的业主对事情还懵然不知,只是被动地接受泰跃一次又一次的延期通知。
直到2007年10月,一期的楼盘已经延期了五次,仍然没有竣工。二期的首批交房期也到了,但是2006年8月开工的四栋楼,当年年底主体完工后,2007年只完成了外保暖,另外的六栋楼全部没有完工。直到现在,本刊记者看到这里大部分还是挖了一米多深的大坑。
愤怒的业主们组织起来,召开了业主大会,并于2007年10月8日第一次到海淀区建委上访。经过区政府和北京市建委协调,建立了业主代表、泰跃公司、海淀区建委以及两家施工企业---北京城建三公司、城建四公司---组成的协调机制,每周开一次会。
阿忆对本刊记者表示,这个协调机制起到了一定作用,断断续续让施工继续了下去。
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逐渐暴露。据业主袁先生介绍,他们估算,整个褐石园两期的销售款有大约14.7亿元,但是根据面积和施工方提供的造价,实际投入的资金不到5亿,剩下的10多亿去向不明。
资金链断裂无疑是造成褐石园问题的直接原因。用业主的话说,2007年的泰跃公司已经是一个“残废公司”。没有足够的预付款,施工方自然不愿意动工。
卡在了最后一关
作为一期的业主,马骁当时觉得自己还比较幸运,虽然五次延期交房,在原定期限两年后,褐石园一期工程终于在今年5月竣工。眼看就要拿到钥匙,一个新的僵局出现了---业主们被告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海淀分局拒绝对褐石园进行验收。入住被卡在了最后一关。
业主们找到海淀规划分局、市规划委,被告知问题出在褐石园项目的“代征地”上。
根据《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城市建设工程沿道路、铁路、河道、绿化带等公共用地安排建设的,建设单位按照北京市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代征公共用地。根据这个规定,泰跃公司在2001年与海淀乡政府签署了协议,由泰跃公司出资,海淀乡政府代为拆迁圆明园北线的一片土地,开发作为绿地。
据说这份协议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海淀乡政府(甲方)和泰跃公司(乙方)签署的,另一个甲方则换成了海淀乡政府下属的“振海农工商公司”。记者看到了后一版本协议的复印件,上面约定,由甲乙双方合作进行海淀乡厢白旗小区(即褐石园)的拆迁,其中圆明园东路以东(即褐石园小区所在位置)的企业拆迁由甲方负责,居民拆迁由乙方负责,圆明园东路以西(即争议的绿地)的拆迁由甲方负责(含拆迁费用)。
协议中规定,工程完成后,乙方提供2万平米的房产给甲方,甲方再以4200元每平米的价格转让给甲方,即拆迁总费用8400万,分三期支付。
泰跃公司的负责人刘毅聪介绍说,此后泰跃公司先后两次支付了5700万元,但是海淀乡却没有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拆迁,泰跃公司就没有再支付余款。而这片征地没有完成,正是海淀规划分局拒绝验收的原因。
在规划分局看来,这是泰跃公司没有完成代征地。但是泰跃公司认为是海淀乡政府没有履行承诺。而海淀乡政府虽然承认8400万元的总费用,但是却拿不出当初的协议。在换了三任乡长之后,也没有人说得清楚这5700万元的来龙去脉。
阿忆对记者说,他们计划向海淀区政府申请公开相关信息,包括代征地协议和有关款项的去向。
但问题是,即使找到了这5700万元,泰跃公司也补交了剩余的2700万元,这个按2001年价格计算的拆迁费用也远远不足以支付今天的拆迁。谁来为多出来的这些费用埋单?问题就卡在了这里。
本刊记者致电海淀规划分局,分局办公室主任张巧文表示,海淀区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不方便对外透露情况。
多少有些让“斯文扫地”
马骁是从2007年10月份开始积极参加准业主们的活动,并且渐渐成为大家信服的代表。6月21日,本刊记者在现场看到,当100多位准业主推选代表时,绝大多数人都异口同声地喊:“马老师!袁老师!梁老师!”
其实,“马老师”和“袁老师”都不是真正的教师,不过因为准业主里多数都是“老师”,所以大家互相之间都这么称呼。
据记者现场了解,在来信访的人群中,“老师”的比例并不是很高,而出头露面的更少。其中部分原因可能是正值期末,高校教师都比较忙。
但也可能有其他原因。在温儒敏教授的信里,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我在海淀区居住数十年,对这个地区有感情,并不愿意张扬这种事,况且这类报道多少有些让‘斯文扫地’,并非我所乐意。”
确实,平素在北大校园里,老教授是最受尊重的人,现在来“上访”,结果却被一个普通的信访工作人员推搡,难免会有“斯文扫地”之感。
不过,积极参加维权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梁子才却不这么认为。他对记者说:“虽然我们都是在多个领域学有所成的人,但是面对开发商和政府部门,还是弱者。”
梁子才说,在6月21日与区领导的座谈中,他和海淀区副区长穆鹏有这样一段对话:
“梁老师你是刚从国外回来的,你也知道,要是在国外遇到这种事,你们不是找政府,而是找律师。”穆鹏说。
“我在国外也不可能遇到这种事。”梁答道。
作为分子医学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梁子才是2006年1月从瑞典回国的,此前他已经购买了褐石园的住宅,期待着回国后不久就能入住。“但是到现在我们还只能临时住学校的房子,妻子和孩子很不习惯。”
“我们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和常人一样有生活的需求啊。”白重恩说。
教授的名头还是有用的
正是出于这样的生活需求,越来越多的北大清华的教师开始走上上访之路。
今年5月7日起,从海淀区信访办、北京市信访办到国务院信访局,从海淀区建委、规划分局到市规划委,褐石园的准业主们已经上访了20多次。但是进展微乎其微。
在准业主的印象中,市、国务院两级信访部门的态度不错,国务院信访局的工作人员认真填写了受理单,市信访办的工作人员虽然拒绝接受给市领导的信,但也承诺按渠道转达信访意见。
“北大清华教授的名头还是有用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主对记者说,“去国务院信访办的时候,我们把梁子才教授推在最前面,他们态度很客气,还把我们请进去。但是海淀区信访办的人就不是这样了。”
既然准业主中有众多大学教授、代表委员、名人,为什么不试试其他途径呢?据李中华教授介绍,他们曾托全国和北京市的政协常委、人大代表通过不同渠道反映,“但也只能是把材料递上去而已,回复都说会解决的。”
那么法律途径呢?他们咨询过律师,律师的意见是,如果起诉泰跃公司,也只是一个延期交房的问题,法院很难强制执行。
不过,在5月27日的推搡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准业主们看到了一丝希望。
6月10日,马骁和20余位业主一起来到海淀区政府上访。这是5月27日以后褐石园业主的第四次上访。这一次他们没有打横幅,而是穿了统一印制的文化衫,上面写着“相信政府、依赖政府、管我褐石”。与前几次不同的是,这次业主们第一次见到了海淀区信访办的领导---一位沈姓副主任,还有海淀区政府办公室和北京规划委海淀分局的负责人。
在和三位业主代表的座谈中,沈副主任对5月27日发生的事情表达了歉意。
“这次他们的态度是好多了,但还是没有解决实质问题。”马骁说,“真正解决的只有三件事:一、把‘侯谈室’的错别字改过来了;二、要向温老师道歉;第三、说要建立一个沟通渠道,但是只给了我一个办公室电话。”
6月17日,准业主们再次来到海淀区政府,这也是卢新华第一次参加维权活动,结果让他很不满意。“说是区长接待日,告诉我们区长没空。”
最终,准业主们终于见到了海淀区分管建设工作的副区长穆鹏和被指定处理褐石园事件的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刘鸿。
“现在不管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否找到,政府部门开始认真处理这件事了,这是值得肯定的。”马骁说。
在6月21日的座谈中,海淀区有关领导表示,政府对此事很重视,召开了多次协调会议。现在基本思路是,责成海淀乡下属的振海公司和开发商泰跃公司“闭起门来谈,谈出结果为止”,最后由泰跃“不要求先拆迁,只要求给出承诺”,就可以让业主入住。
截至本刊记者发稿,准业主代表们还在等待三天闭门磋商的结果。
这些积极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和5月27日事件的曝光有一定关系。这起事件影响不小。谢绍东回忆说,当时自己正在台湾访问,当地媒体都来询问此事。“我就说不知道,不方便说。”
李中华说,自己也拒绝了一家国外媒体的采访。“我们都是爱国的,但是现在遇到了这样的事,政府为什么不伸出‘责任之手’---还不是援助之手!”
卢新华补充说:“这不是市场行为的崩盘,是官商勾结产生的崩盘,不应该由业主承担。”
在漫长的等待中,褐石园的准业主们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至少有两位老人已经去世,阿忆准备上北大附幼的女儿就要上小学了。
还有一些人心理上也起了变化,清华女教授徐爱华(化名)说,自己的脾气越来越暴躁,“时刻准备着发火”。就连一向温文尔雅的温儒敏教授也说:“谁摊上这样窝囊的事情,都会无奈与愤怒!”
就在6月21日部分准业主上访的同时,个别情绪激动的准业主砸开了褐石园一期自己住宅的门窗,试图强行入住。
据记者了解,北大清华的10位知名教授将联名致信更高层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