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红包成“炸弹"
2015-07-30 23:41:41 作者: 编辑:hkjw_root 来源: 点击:
送红包.本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个习俗。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大家礼尚往来.送一红包,表示互祝吉利。其意义,大概仅此而已。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送红包的习俗在一些地方变了味,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成了讨好上级领导.和领导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而一些品德不好的上级领导自然也心领神会,乐观其变,来者不拒,心安理得地将下级递上来的红包纳入袖中。
原东方市市委书记戚火贵就是一个收红包的“能手”。据戚落网后自我招供.他从l985年"-3农垦西流农场场长时就开始收下级送的红包,以后随着职务的一路升迁,红包也收得越来越多。一直到他落网之前的1998年春节止,他一共收受了600多人的红包,共计600多万元。这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原临高县县委书记吴光华,也对红包q睛有独钟”。他当上县委书记后,大肆收受红包,谁送得多就提拔谁,谁送得勤就重用谁。用人惟贤的古训,被吴光华改成了用人惟“包”,红包的功能竟被拓展到如此地步,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从海南省警示教育展的众多领导干部腐败案例看,领导干部收受红包,几乎成了惯例。送红包显然已成了一种官场潜规则。如何送、何时送、送多少.都有了约定俗成的规定。不但过年过节要送.上级领导家有红白喜事要送.甚至领导的亲属有个头痛脑热,都成了送红包的好机会。想提拔重用要送.调动工作要送,保住官位也要送。红包里边的数目,也越来越惊人。四位数、五位数都是常态.六位数、七位数也不罕见。原黑龙江省政协主席韩桂芝,不就收到过一个80万元的巨大红包么?可见.只要敢送,就没有不敢收的。
一个简单的红包,为何会被赋予如此丰富的含义?笔者推想,送礼者之所以喜欢选择红包这种形式,可能是看中了红包的“人情”外衣,可以借机隐瞒行贿的实质。明目张胆地给上级领导送钱.危险性大,一旦事发,也容易被定性为犯罪。你敢送,领导还不一定敢收呢!而送红包.则有说得出口的理由,有“人情.”作掩护,送的和收的都心安理得。万一事发.还可以辩解是“人情往来”,算不上触犯法律。为达到行贿目的,送礼者真是费尽心机了。
但嘴说的谎言.终究掩盖不了肮脏的事实。送红包者送上红包,并不是白送.肯定是想要回报的。收红包者既然收了红包.就要办事,就要运用手中的权力.为送红包者谋私。最终损害的,就是公众的利益。就是社会的公平、公正。红包里的钱。最终也是由公众来埋单。所以.对领导干部送、收红包行为,法律旱已经明确说不了。一些领导干部因收受红包而被法律严惩的事实,足以说明.想用红包这个“羊头”来掩盖行贿目的的做法.是靠不住的。
一个红包.就像一个定时的“红衣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引爆,把收受者的政治生命炸得灰飞烟灭。各位领导干部.当你面前出现一个个红包时,请想想这句话,想想那些因收受红包而锒铛入狱的官员,或许能增加一些拒绝的勇气。